首页 > 最新动态 > 人民日报 | 报告文学《创作之伞——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纪事》研讨会在京举办
最新动态
人民日报 | 报告文学《创作之伞——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纪事》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4-06-172

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在文学创作日益繁荣的今天,版权保护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6月13日,《创作之伞: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纪事》研讨会在京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出版集团和《啄木鸟》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汤兆志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来自文学、出版和版权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高度肯定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创作之伞: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纪事》是国内首部聚焦文字著作权保护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为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燕燕和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总干事张洪波。全书11章20万字,以平实通俗的文学语言,以《著作权法》修订完善为主线,通过经典案例和采访,由浅及深地解读剖析《著作权法》的关键条款和社会广为关注的版权热点问题,为社会公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展示了新时代我国著作权法制建设的巨大进步,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和全新注解。

研讨会上,邱华栋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版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是作家最重要的权利。《创作之伞》以文学的笔触和真实的案例事例,将版权保护道理娓娓道来,让广大作家认识到版权对文学创作、出版、传播的重要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文学艺术界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这是别具一格的文学普法,体现了作者对推动文化强国、版权强国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

汤兆志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版权保护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中宣部(国家版权局)大力宣传新修改的《著作权法》,积极推动配套法规的修改,《创作之伞》在这个背景下出版恰逢其时,这是特色鲜明、真实性强、可读性强、不可多见的《著作权法》和著作权相关知识宣传普及的读本。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柳建伟认为,该书的出版在提升公众版权意识,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激发创新创作活力,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书中融合了真实案例与理论分析,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权威性和实践价值,是作家朋友们不可或缺的维权操作指南。这部作品为强化版权保护提供了智力支撑,推动我国版权事业沿着正规化轨道行稳致远提供了范本。版权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创新创作。本书通过对著作权法修改和版权保护成就的展示,传递出对创作者权益保护的坚定承诺,这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广大作者的创作热情,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这本书文学性和法律学理性兼具,是报告文学的创新之作。

重庆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温相勇表示,加强《著作权法》的宣传教育,提高文艺创作者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和全社会对创作者著作权的重视,对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书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著作权法》,进而能够利用《著作权法》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是一本难能可贵的著作权法普及读物。该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历史的全面梳理,更是对创作者们的智慧颂歌,对著作权保护的坚定捍卫。

重庆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浩指出,这本书围绕的著作权保护问题触动了业界痛点,引起了大家共鸣,是作家与专家合作的典范。两位作者的精诚合作,使作品在专业性和文学性上相得益彰。作品题材独特,案例丰富,梳理系统,法律知识严密,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非虚构作品,堪称一部权威的著作权保护之书。

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别必亮表示,该书以《著作权法》的立法、颁布和三次修订作为重线,采用文学的笔法,通过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说明《著作权法》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深入了解我国著作权保护制度的生动教材和维权指南。希望这部书成为一把坚实的伞,为文字创作者的权益撑起一片清朗的天空,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啄木鸟》杂志主编杨桂峰则从文字作品使用者的角度,肯定了该书的重要价值。她指出,作品中的案例与教训对出版机构具有深刻的警醒作用,促使使用者更加重视保护著作权,尊重创作者权益。该书的出版对于传承与弘扬法制精神,引领和示范文字作品著作权保护工作,推动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这本书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现实主义文学价值的力作。

在专家发言环节,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该书进行了全面评析,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与见解,进一步丰富了讨论的深度。

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认为,该书以《著作权法》的修改完善为线索,展示了立法过程的复杂性,并通过大量案例和故事来阐述保护版权的必要性,写作笔法生动灵活,可读性强。该书可以作为创作者的“教科书”,帮助作家们更细致地理解《著作权法》,在遭遇侵权时能从容应对。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谈到,该书是作家和法律实践者的成功合作。作品敢于触及矛盾、采访深入到位,反映了行业存在的问题,促进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激发了创作者权益意识觉醒。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称赞该书是一部具有创新价值、文学与法律相结合、教育意义深远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时代主题价值,达成了抒写文学性和专门法专一性的有机融合,该书抒写具有表现力,故事具有戏剧性,对读者极富吸引力,是一部“读而有得,得而有益”的有为之作。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玉山指出,近年来我国版权立法方面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部分公众的版权意识仍相对滞后,在版权普法和教育方面还需持续推进。《创作之伞》可以理解为《著作权法》及其相关法律是创作者出版者的保护伞,也可以说法律是每个人的保护伞。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个法律的明白人。该书以文学的形式向公众普法,既有文学气质和艺术气息,又有专业知识,兼具文学性和学术性,是报告文学领域“开风气之先”的佳作。

“案例全面、可读性高、警示性强”,——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辛广伟如此概括《创作之伞》的特点。他认为,书中通过真实案例展现普法教育,文学可读性极强,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认识和学习《著作权法》的平台,对于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本书是一部充满文采的版权案例大全,是为作者服务的纪实文学的普法书,“以案说法”,对读者很有吸引力。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总结了该书的四个特点,即具有“普遍性意义、主题性意义、问题性意义、情怀和担当”。他认为,这本书是一部深具启发性和指导性的作品,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语言,不仅对法律专业人士有参考价值,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两位作者在书中展现出对版权保护的深厚情感和坚定立场,这种情怀和担当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以唐宋时期古人对著作权的保护意识为引子,谈到了《著作权法》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他表示,该书通过非虚构写作的手法传播专业法律知识,具有文学的故事性和可读性,使《著作权法》走进大众的视野,是培养全社会尊重原创风气的全新实践。

《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程绍武认为,报告文学作品第一次写文字著作权保护,意义非同小可。这部作品具有专业性、知识性、警示性、教育性、可读性、启蒙性和普及性。通过分析具体案例,集中讨论了创作领域的多个侵权问题,也展现了中国版权保护三十年的进步历程,增长了读者在版权领域的知识,这本书在艺术手法上做到了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结合。这是一部读了以后令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获得教育,并且是回味再三的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认为,该书将专业法律知识以报告文学形式呈现,生动地讲述了中国著作权保护的发展历程和热点事件,揭示了法律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呈现了版权保护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书中涉及的版权相关问题,为出版工作者提供了处理思路和解决办法,是一部资料丰富、实用性文学性强的报告文学作品,是一部值得仔细阅读,反复学习的行业的工具书、行业的启蒙书。

中国作协社联部(权保办)主任李晓东在书面发言中表示,这部作品具有几个重要创新:一是拓展了报告文学的外延。《创作之伞》的传主是无形的,不是人物、亦非事件,而是一部法律,以文学形式阐释法律精神,让著作权法有形有像;二是创新了报告文学的结构模式,以论带史,从中既可形象窥视出著作权法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必要,又起到了“以案说法”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三是重构了“传主”与“作者”之关系。两位作者是著作权法修订、运用、维权等一系列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甚至是重要推动者,书中所讲述的真实的故事,就是一种新时代著作权成长成熟成气候的故事;四是引入了“涉案剧”的写作技巧。书中的案例事例既是侵权与维权的博弈,也是意志与智慧的较量,更多是静水流深,暗处用力,体现了著作权的实力和魅力。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指出,作者从问题意识出发,通过案例展现问题,探讨了知识共享与权益保护之间的矛盾,写作角度新颖独特,具有很高辨识度,该书“以案说法”,生动可读,真实可信,具有很强感染力,是对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的实质性成果总结,具有鲜明的普法价值,是一本很好的法制科普书,著作权保护通俗读本。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综合处处长赵宁谈到了自己读《创作之伞》的三点感受,“一是题材独特新颖,二是案例丰富引人入胜,三是实用价值与社会意义兼备”。赵宁特别指出,该书既是《著作权法》宣传普及读物,又可以作为作家维护自身版权的教科书,对提高读者的著作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第一作者李燕燕透露,在创作取材阶段,自己遇到了许多艰巨的挑战,如作家对隐私保护的担忧、出版单位的压力以及作家与出版社之间的复杂关系,但出于作为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感,她从未停止创作。“报告文学作家承担着引领大众去看见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先启蒙自己的心,进而去启蒙社会。” 她希望通过《创作之伞》启蒙作家和社会公众,使他们明白法律是解决侵权问题的有效手段。

另一作者张洪波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广大权利人认识到版权法治的力量,认识到版权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与版权同行,版权让你活得有尊严!”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在研讨会最后进行总结。《创作之伞》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即版权是作家最重要的权利,版权保护关系到每一位作家的亲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该书是作家与专家的合作范例,是文学性和专业性相得益彰的作品,是一部充满文采,实地性强,执法的警示书,创新了报告文学的结构模式,“以论带史”,也起到了“以案说法”的作用。

《创作之伞——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纪事》是中国作协2023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新华文摘》今年第四期转载近四万字,并做封面推荐。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重庆出版集团正在与海外出版机构洽谈版权输出。



原发媒体 /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原文发表日期 / 2024年06月17日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查看原文


阅读原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