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AI在出版业的应用要有边界
最新动态
AI在出版业的应用要有边界
2024-06-194

转自公众号:出版进化论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zNTQyOTE5Mg==&mid=2247487879&idx=1&sn=732367d027f7769e3f020bf4a70e119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6月18日,“2024人工智能出版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数实融合·智领未来”为主题,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版权协会、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中国编辑学会、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联袂指导,数字出版智能服务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协办,数传集团承办。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与与会嘉宾共同围绕“新质生产力下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深度探讨出版业在AIGC领域的“新”实践。





AI在出版业的应用和边界




宋  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


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以往的知识生产逻辑。出版业是以知识生产为核心功能的行业,无论知识呈现的载体发生多大变化,知识生产始终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对知识生产而言,可以笼统地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对既有知识的整理加工和阐发,二是对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思考研判。AI的出现,无疑对知识的整理加工带来巨大的帮助,机器可以一直保持自身理性判断,不会走神,不会因为感情因素或偶然因素在既定逻辑上出错,这是它远远超过人类的地方。AI就像一个高效的、高品质的、可信赖的工作团队,能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巨大帮助。



目前,出版业已经开始广泛应用AI,在各种应用场景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如文稿初步加工、校对、营销文案撰写和润色、海报设计、插图设计、封面设计等等。


但是,从知识生产的另一方面来说,对当下和未来的研判、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的思考和理性认识,都是AI无法取代人类自身的能力。不管AI发展得多高级,人工智能技术不会进行复杂的哲学思考和观念探索。人的主体性、理性和前瞻性,AI无法取代。至少在目前发展阶段是如此。



所以,对之前一些危言耸听的判断,说编辑、记者、出版人要被取代,行业要被颠覆,人员要大规模失业等等,我们要有理性判断。不能惊慌失措,也不能为谬误传言推波助澜。我们一方面要明晰AI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场景,积极探索尝试;另一方面对AI使用的边界要高度清醒,保持理性判断。


作家可以被取代吗?没有个人特色的普通文字,文通字顺的语言表达,在意料之中能猜得到结尾的故事可以被取代。但高级创作不可取代;态度和立场,需要做出的判断和抉择不可取代。作家创作需要灵感,在灵感枯竭的时候也许可以借助AI激发思路,尤其是对网络文学而言,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文字更新,灵感不可能随时在线,AI可以作为一个忠实的私人聊天对象,可以不用顾忌它的感受向它提问所有它知道和不知道的问题。对文学创作来说,最核心的是人物和故事,对人物角色的复杂性设定只能由作家来完成,对故事叙事节奏的把握,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是作家创作水平高低的关键。


对任何一个在文学创作上有追求的作家来说,原创的人物和故事都是最高追求,是需要作家呕心沥血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如果有人指摘某作家创作是借助AI完成的,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追求的作家听到后都会暴跳如雷、引以为耻。对出版人来说,我们要像珍惜稀土一样珍惜作家的原创精神,不要推波助澜鼓吹作家可以被替代,不要把利用AI创作的作品无限拔高甚至出版成书,不要把出版的门槛一降再降,不能对AI举手投降。对AI创作的作品,我个人毫无阅读兴趣,作为猎奇和好奇心理看一看就行了,肯定不可能达到茅奖鲁奖的水平。作为出版人,不要把使用AI的能力当做大力丸一样去兜售。

知识的整理和加工,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重视AI的使用。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紧紧依靠人工是远远不够的。但也就是这个层面发挥作用。作为真正的原创和创新研究,AI是无法取代的。


编辑可以被取代吗?文字加工可以取代一部分,与作家创作的原创性思想性交流沟通不可取代。编辑与作家的沟通,更深层次是情感的沟通,是共同完成像攀登珠峰一样的友谊。作家周大新曾说,编辑是他作品的“助产士”,当编辑帮助难产的作家顺利接生的时候,面对新生命的诞生,作家与编辑在情感上的感激、喜悦、共鸣是深层次的,不是其他人和AI能替代的。我相信对出版理解得越深,越能体会到编辑的重要。另外,编辑最主要的功能,是坚守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保持对知识的敬畏感,确保知识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被取代吗?在AI时代,我们即将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对抗知识的碎片化。人类文明的传递是需要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知识作为底色的,我们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会长久存在,就是需要给每个人提供一块完整的可供知识和智慧源源不断进行生产的田地。对于一个学科来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就必须先爬到巨人的高度,这都需要扎扎实实地系统化学习。很难想象,以后AI会取代基础教育和系统的学科教育。如果没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传递,人类真的要变成“智障”,变成AI的奴隶。


知识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可以被取代吗?在AI时代,我们即将面临的又一个难题,就是对抗AI的无中生有。AI目前经常会产出一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一本正经的无中生有”的内容,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我刚刚尝试过,“写一个张楚长篇小说《云落》的读后感,500字”,作为最新出版的作品,AI肯定是无法获取内容和相关评论的,但它真能一本正经地写出读后感,虽然内容风马牛不相及。


校对可以被取代吗?初级校对可以取代,前期黑马校对软件的弊端可以克服,一键替代的问题可以克服。但高级校对、逻辑关系上的校对,可能无法取代。我们经常能看到出版人发的关于校对软件的笑话,我不知道其他智能校对情况使用起来效果怎么样,至少目前来看,或从大趋势判断,对AI来说就是基于过去语言规范形成判断的标尺,不符合规范的一律被认为是错误。这对要求严格按原文呈现的内容,尤其是引文核对工作来说,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但它对原创性的语言风格,尤其对以打乱既有语言规范来激发文字活力的诗歌语言来说,是一个灾难。


营销可以被取代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已经大量尝试用数字主播来生成新闻报道,也尝试过数字主播进行直播,这种方式的确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目前数字人最大的问题,也许是在应用层面还远远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没有情感交流,无法对即时性的问题进行回应,没有办法进行有情感温度的回应。在表达层面,动作的流畅度、语言的逼真度仍然是个问题。对数字主播而言,我的建议是可以广泛使用,但不能完全取代真人主播。仅以直播带货来说,用户首先需要在情感上被吸引被打动、被激发了需求,然后才会下单消费。当你面对一个非真人的主播时,情感上可能就是拒斥的,或者是不亲近的,那就很难谈得上产生共鸣进行消费了。所以在未来,数字主播不可能产生“董宇辉”,不可能超过真人带货的数量,至少对出版业而言是这样。


总之,对AI在出版业的应用和边界,我们要保持高度清醒,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放弃出版的本质,不能放弃出版人的坚守。


编辑:张馨宇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