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微观内循环Vol.5 | 出“招”,让“传统”变“鲜活”
最新动态
微观内循环Vol.5 | 出“招”,让“传统”变“鲜活”
2021-12-15IP属地 火星36

“传统”作品,正在以更“鲜活”的方式被观众看到。

首演结束即创造网络平台累计曝光量2.47亿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两轮6场演出在限座75%的情况下均告售罄的舞剧《五星出东方》、B站单个视频点击量超200万且今年十余场线下音乐会场场满座的国风乐团自得琴社……一部部作品的出圈,凝聚着“传统”作品在剧目创作、舞台制作、运营方式上的求“新”,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弘扬与传播,更可从中窥得舞剧、乐曲在传统审美与现代表达、画面写意与历史写实、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探索与把握。

 

 

舞台细节:“服化道史料考究”

B站、抖音、微博等线上平台广泛传播着自得琴社的演奏视频——复原装束音乐会,其符合年代的装束妆容、趣味剧情、画卷般的画面质感备受国风爱好者喜爱。琴社多演奏唐宋时期作品,无论是曲子改编还是装束复原,都细细研究当时的曲风和人文特点,比如女子头戴络索、男子戴花是宋代特别的风俗,这在曲目《醉渔唱晚》中得到了鲜明体现。“传统服饰与装束复原都有专业的合作对象,但不是完全复原,而在保留古人审美和气质的基础上做了当代人能接受的淡化。”琴社社长朱里钺介绍,“每一次穿汉服、画古代妆容差不多要10小时,即便是剧场演出,装化也会占用较长时间,但音乐与视频各元素的综合呈现正是自得琴社吸引观众的原因所在。

曲目《醉渔唱晚》

这样的精细化细节追求不止在自得琴社。

为体现民族团结的主题,舞剧《五星出东方》主创团队赴新疆实地采风,并在创排期间特别邀请舞蹈、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领域共70余位专家对剧本进行探讨并12次易稿,以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以及汉代出土的文物作为元素进行采集,在情节表达、服化道等细节上都力求最大限度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表示,“我们希望《五星出东方》是一部用文物讲故事的优秀作品,这要求我们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在作品细节上精益求精。历时近两年的创作,其艰难程度不亚于一次深入沙漠的考古。”

另一部以文物为题材创排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画院的专家以及艺术家、非遗顾问等组成顾问团队,让千年名画《千里江山图》“活起来”。主创团队多次赴故宫博物院采风观摩并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和《千里江山图》相关知识普及讲座,甚至邀请相关工艺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讲解,为工艺人饰演者手把手教学,并现场指导道具的规范使用。

对细节的精细把控自然会提高制作成本,但演出作品也有木桶效应,短板会被放大从而影响整体。“希孟的一套全身纱造价上万,由于材质特殊容易撕裂甚至准备了数套。”对于这样的“高成本”制作费,《只此青绿》项目制作刘杰有着自己的理解,“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方面‘偷工减料’都能被发现,我们不希望‘整体都挺好的,就是某方面太差了’这样的评价影响作品口碑。”在刘杰看来,一部原创作品耗费数百万的制作费实属正常,“我们为的是创作出立得住的作品,如果能演5年甚至更久,分摊下来的成本其实是能接受的。”

 

 

观众粘性:“每天都关注观众反馈”

“吸引年轻观众”成为当下传统艺术作品的特色,崇尚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愈发在年轻群体中成为潮流。“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进入剧场,是舞剧《五星出东方》宣传推广的一个明确目标。”董宁表示,舞剧《五星出东方》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保持剧目热度,同时让更多观众通过线上线下两端与剧目亲密接触,持续增加与观众的粘性。

舞剧《五星出东方》于5月启动宣传,期间通过开票发布会、首次联排、媒体探班、艺术鉴赏公开课等多次线下活动,有步骤、有规划的曝光了主创阵容、舞剧精彩片断、创作幕后,并在微信、微博、抖音、B站、腾讯等各大视频平台同步播放,有效引发了观众对作品的期待。融演出、推介、互动、导赏于一体的线下活动为观众架构起深入了解舞剧的桥梁,活动现场不仅出现身穿汉服的“铁粉”,互动环节甚至有观众能跳出重要舞蹈桥段,让总编导王舸笑称“看来下次动作要编的难一点了。”二轮演出前,重磅发布音乐剧演员阿云嘎和实力唱将谭维维联合献唱主题曲《毋相忘》的消息,成为该部舞剧吸引音乐、音乐剧粉丝等年轻观众的一针强兴剂。

DSC00104.JPG

舞剧《五星出东方》艺术鉴赏公开课

宣传物料设计方面,舞剧《五星出东方》设计推出了“五星档案”系列创意海报,以历史档案为设计元素,最大程度契合文物、考古的调性,把舞剧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情节服装道具等亮点呈现出来。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多频次报道,让舞剧收获了高关注度,新媒体平台也引发了热烈讨论。观众评论:“这是我看过最欢乐的舞剧”“文物题材居然还可以这么演?!完全出乎意料”“这是今年最值得看的一部舞剧,完全值回票价”。舞剧剧组高度重视观众的反馈和评论,“建议调整作品结局”等多项观众建议得到采纳,这令观众欣喜不已。

清晰的受众定位给舞剧运营找准了“靶心”,社交平台与线下活动的联动运用,也为作品攒足了人气。对于年轻观众的盛赞,董宁表示:“多频次出现在观众视野并保持与观众的及时互动,是我们维持观众粘性的关键。这不仅直接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有利于获得第一手反馈,使作品在向精品迈进的道路上走得更稳。”

 

 

传播媒介:“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一曲《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让自得琴社火遍全网,众多观众了解琴社源于线上国风视频的传播,但“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一直是琴社坚守的信念。2014年正式成立的自得琴社,2015年就已在上海的小剧场演出并尝试拍摄简单视频,逐渐找到自身的风格特色。“线上视频的传播可以展示琴社的创意,线下音乐会的举行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古琴的美,两者结合能够互相反哺,让观众获得更多维的体验,也能更增加琴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对于传播传统音乐而言都不可或缺。”

央视中秋晚会演出现场 (6).jpg

自得琴社演出现场

目前,自得琴社的业务涵盖古琴教学、自媒体创作、商业合作、网络周边等诸多版块,仍保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如今进入大剧场演出的机会增多,也倒逼琴社在专业度上全方位提升。“以前根本不知道演出还需要道具车,现在不仅知道演出有灯光、音响、舞美等各工种专业分工,也需要在演出统筹上有更合理的安排,而我们在B站、抖音、微博等线上平台也有专人负责维护。”以往的剧场演出零零散散,自2021年4月起琴社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巡演。面对更多元的传播方式,朱里钺坦言,传播媒介不应受限但需要权衡,“琴社不会过大地增加线下演出量,而是各方面主营业务均衡发展的同时,将各版块变得更加专业。传播传统文化这事儿急不来,不论是教学还是演出,不论是视频制作还是剧场表演都应该细水长流,将国风艺术覆盖到更多人群。

8X0A6069.jpg

如果说,自得琴社作为民间乐团有着自由的发挥空间,如今国家院团的传播方式也愈发灵活且“热度”惊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3月仅确定名字的情况下,50场巡演已签订完毕;目前在微博平台上,话题#千里江山图活过来了#话题阅读量3.3亿,#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阅读量2805.6万。网友baobao在豆瓣上评论:“舞蹈,音乐,灯光,服装完全做到极致,挑不出毛病。每个节选都美得让人屏住呼吸的看完,本以为《唱丝》已经给人惊喜,结果《习笔》青绿出场,无与争锋,青绿回眸瞬间,直击人心。舞剧的最后以青绿人像入画,被画面震撼得已失言语…总之,整部剧完全体现中华文化艺术之美,这份美也值得让人骄傲!”

一首古曲、一件文物,凝聚的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传统文艺作品不仅需要新的创意,也要用更现代、多元的方式进行传播,创作出兼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作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作者/排版:向雯

制图:周开源